100%

郁洲遗藳 明 梁储

梁储(1453—1527),字叔厚,又字藏用,号厚斋,晚号郁洲。明景泰四年(1453)生于顺德石垦堡。自幼聪明过人,曾到大学者陈白沙门下求学。二十一岁中举,二十五岁上京应考得中会元,殿试被点为传胪。从政四十年,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太子太师,一度出任内阁首辅。他为官正派,敢于直谏。嘉靖六年(1527)病逝,朝廷追赠为太师,谥“文康”。担任首辅的梁太师,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因而历代皇帝御赐的书籍多达百函,其子孙便构筑楼台细加珍藏,起名为“奎翰楼”。楼旁有台,为“晒书台”。梁储嗜书好文,曾出版《郁洲遗稿》。

  郁洲遗稿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梁储撰。储字叔厚,号厚斋,晚号郁洲,广东顺德人。成化戊戌进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谥文康。事迹其《明史》本传。是集其子次挹所编。初名《郁洲集》,香山黄佐为之序。後其孙孜官中书舍人,从内阁录其奏疏,补入集中,釐为十卷,故名曰《郁洲遗稿》。即此本也。储历事三朝,当武宗末造,正兀隉不宁之时,乃能岳岳怀方,弥缝匡救。集中所载奏疏,如武宗自封镇国公,则上疏力阻。许给秦王关中閒田为牧地,则草敕时为危言以动听,事遂得寝。又力请回銮疏至八九上,无非惓惓忠爱之忱。虽辞乏华腴,而义存规谏,亦可云古之遗直矣。胡维霖《墨池浪语》乃引杨慎之言,谓“《明通纪》一书乃储弟梁亿所撰。故以不草《威武大将军敕》归之於储,其实写《威武大将军敕》者储也。内阁有敕书稿簿,缀撰文者姓名,何可诬也”云云。其说独异,然稿簿果存,不应终明之世无一人见而言之,《明史》本传亦无明文,置之不论可也。至於集中诗文,寥寥无几,体格亦不甚高。《黄佐序》称其生平著作多不存稿,盖非其注意之所在云。---出《四库总目提要》

  《论梁储》

  作者:陈翠敏

  研究梁储的文章并不多,大都是研究中涉及到梁储而已。其中在朱万章研究岭南书法艺术中提及到梁储的书法成就。[①]许云与李龙潜的《南海夺田案史实辨正》一文则涉及到梁储的儿子——梁次摅。[②]顺德人网站中的历史名人栏目记述了梁储的生平事迹,但并不全面。此文希望通过介绍梁储其人其事,以此来全面了解、审视这一历史人物。

  一、梁储生平

  梁储(1453-1527),字叔厚,又字藏用,号厚斋,后更号郁洲。明景泰四年出生,顺德石肯乡人(1952年划归南海县)。梁储自幼才思敏捷,《五山志林》中记述有梁储幼时已显示聪慧的事情。梁储六岁时,一天不小心扑倒在地,父亲扶起他说:“跌倒小书生。”梁储应声道:“扶起大学士。”七岁时,父亲曾经出个上联让几个儿子试对:“晚浴池塘,涌动一天星斗。”梁储稍加思索,后对道:“早登台阁,挽回三代乾坤。”[③]梁储后慕名到新会师从思想家陈白沙先生,学业大为精进。成化十年中举,十四年参加会试登榜首,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开始踏入仕途,初期只是担任经籍、图典的编撰工作。孝宗时期政治清明,人才任用也比较公正。梁储在此期间受到重用,从而不断升迁。弘治四年,进侍讲,侍奉太子读书。然后被升为翰林学士,参与编撰《明会典》。后来官居吏部右侍郎。梁储曾主持学政,出任会试同考官或乡试主考,期间选拔了不少人才。又一度以正使身份出使安南(今越南),“是冬封安南国王,充正使,馈遗无所受,持大体,不与陪臣倡和。”[④]为明代的外交作过贡献。

  正德初年(1506年),梁储晋升为吏部尚书,参与编撰《孝宗实录》。后加封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入参机务。此后数年,历作华盖殿大学士,获赠少傅、太子太傅、少师、太子太师的荣衔。正德十年(1516年),首辅杨廷和回乡服丧,梁储受命担任内阁首辅一职。十四年,按明例以一品官满九年授勋光禄大夫、左柱国。嘉靖元年(1521年),梁储辞官还乡。嘉靖六年(1527年)病逝于故里,享年74岁。嘉靖帝念梁储是前朝重臣,“特赠太师,谥文康。”[⑤]

  梁储的著作有《郁洲遗稿》,是其子次挹所编。初名《郁洲集》,由香山黄佐代为作序。后其孙梁孜官中书舍人,又从内阁中收录梁储的奏疏,补入郁洲集中,共为十卷,所以易名为《郁洲遗稿》。《郁洲遗稿》中有梁储的诗文,但数量不多,而且太过于直白,修饰炼句并不精深,缺乏意境。《郁洲遗稿》的精华是书中所收录的奏疏。奏疏处处可见梁储的拳拳之心,对朝廷忠诚,对天下心怀悲悯。奏疏也反映了梁储经世治国才能。例如武宗自封为镇国公,梁储上疏力阻,入情入理。武宗轻许给秦王关中农田为牧地,梁储则在草敕时,危言以动听,制止了变农田为牧地的荒唐行为。武宗四处游玩,梁储则力请回銮疏至八九上,足见其忠爱的热忱。《四库总目提要》中评论梁储的奏疏“虽辞乏华腴,而义存规谏,亦可云古之遗直矣。”[⑥]词藻华丽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感动人心。

  梁储也擅长书法,但一直鲜为人知。明清岭南书法家不少,知名者有陈白沙、梁佩兰、朱次琦等。梁储的书法并未受到过关注。其实梁储也为当时并不活跃的广东书坛注入了生机,是岭南书家中的风流人物。据朱万章《岭南书家 各呈风流》载,梁储传世书迹有两件。草书《小门深巷巧安排》词轴收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行楷书《致玉山先生书札》则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从草书《小门深巷巧安排》词轴可看出,“行笔跌宕潇洒,落墨干湿互见。从运笔及笔锋看,当为茅龙笔所书,具有一种特别的古拙与劲健,最末两句‘诗是生涯,酒是生涯’尤其突出。”[⑦]梁储书法明显受到陈献章影响。朱万章称梁储的此作与同为白沙弟子的湛若水、赵善鸣、邓翘诸作相比,可知湛若水雄健挺拔、赵善鸣瘦劲优雅、邓翘细劲简古,而梁储清劲和雅。“《致玉山先生札》与前作迥异,用笔谨严端庄,一丝不苟,未敢越雷池半步。”[⑧]而梁储一生最突出的成就还应是在政治的作为上。

  二、主持朝政,力扶正气

  梁储向以政绩而知名。武宗时期,君主昏庸,政局混乱,而梁储持正不挠,有匡弼之功。正德皇帝朱厚照幼年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恶名昭著的浪荡皇帝,其罕见的荒唐放荡、异常的心态、离奇的言行在史册上深深地打上了烙印。当时政坛上是斗争极复杂,大风潮此起彼伏,政局横生曲折、各式人物皆有。武宗狎弄佞幸,先后宠用刘瑾、钱宁、江彬等几伙蟊贼,废弃纪纲法度,加强盘剥,大量驱斥和杀戮忠耿善良的臣民,导致民不聊生,动乱四起。在皇帝荒唐,奸臣当道这样极端复杂的形势下,人性必将受到莫大的冲击与考验,政治上必将重新组合分流。所有的士人都必须严肃考虑怎样安身立命,认真抉择归于哪一边。是阿谀奉承,踩着别人的头而攀升还是甘冒危难,挺身批鳞,力抗权幸呢?与卑鄙的邪风相对照,梁储代表的就是凛然的正气。在正德朝梁储“乃能岳岳怀方,弥缝匡救”。[⑨]

  (一)直言敢谏、不畏权势、刚正不阿。兵部尚书彭泽讨贼有功,却反得罪。“以土鲁番事,本兵预置之死。”[⑩]梁储力辩彭泽是被诬蔑的,导致当时的权奸也将梁储视为眼中钉。梁储直言说“有功不禄而复得罪,非社稷之福也。……遑恤其它后泽。”[11]由此彭泽幸而未被免官。正德元年(1506年)彭泽任真定知府,当时太监仗权势,扰乱政令,“阉人数挠禁,泽治一棺于厅事,以死怵之,其人不敢逞。”[12] 彭泽以死捍卫,宦官才有所收敛。1521年明世宗即位,彭泽担任兵部尚书,整肃部务。“部事积坏久,泽核功罪,杜干请,兵政一新。”[13]彭泽死后,总制尚书唐龙上言:“泽孝友廉直,先后讨平群盗,功在盟府。陛下起之田间,俾掌邦政。泽孜孜奉国,复为谗言构罢。今殁已五年,所遗二妾,衣食不给。请核泽往劳,复官加恤,以作忠臣之气。”[14]但未被采纳,直到隆庆初才得以实现,“复官,谥襄毅”。[15]面对功臣被诬,梁储选择的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直面良心,有功之臣自当奖赏,反之则无法服众,士气也将受打击。彭泽这位大臣,先后讨平群盗,在以后朝政中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若是当时没有梁储的力辩,被免官的话,那将是朝廷的重大损失。

  (二)力劝正德帝减奢靡之风。明朝皇室奢靡之风越演越烈,百姓不堪赋税重压之苦。正德帝不体恤民之苦,恣意挥霍。他嫌原有宫室不足供其享乐,便降旨重修乾清宫、坤宁宫,大兴土木。后又建造太素殿、天鹅房、船坞,加紧搜刮。梁储恳切规谏,上《请停工疏》“分投前去各处采取大木,烧造砖瓦,但时值民穷财尽之时,猝难办集,非惟工部以为忧,臣等皆切忧之,恨无方,略以佐经费,今大工,若将前项不急之工一并整理,则合用钱粮将何取给。取之官,则官无蓄积,取之民则民已经困敝。” [16]劝正德皇帝节民力、固国本,但正德皇帝却当作耳边风,未采纳。

  (三)正德时期宦官专权,梁储却从不与之为伍。武宗从小在宦官群中玩腻惯了,与宦官有感情。武宗纵情游乐,宫中建起“豹房”,骑马射箭,浸淫于歌舞之中,不问朝政。宦官刘瑾等暗暗自喜,因为由此可以染指政治。武宗把政事交给陪伴他的八个宦官刘瑾、魏彬、马永成、谷大用等,时人称其为“八党”、“八虎”。由于受到正德帝的宠信纵容,他们骄横跋扈,刘瑾借机招权纳贿、打击异己、把持朝政。朝中大臣们都有所畏忌。有的人是阿谀逢迎,与宦官狼狈为奸,有的人则是宁愿丢乌纱也不依附阉党。正德四年(1510年)梁储担任吏部尚书,是吏部的最高长官,职掌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刘瑾想拉拢梁储为其党羽,可梁储坚决不依附刘瑾之流,不屈从于权幸。刘瑾便恼羞成怒,对《明会典》吹毛求疵,摘录其中的小缺点,进行非难、诋毁。梁储便被降职为右侍郎。《孝宗实录》撰写完成之后,恢复原职。“瑾憾不已,传旨改南京吏部。”[17]直到刘瑾被诛灭后,梁储才被武宗召回京,官复吏部尚书原职,并且加封为文渊阁大学士。

  (四)直谏武宗巡游扰害民间。由于武宗喜好游乐,他身边的佞幸之人常引诱他四处巡游,其中钱宁和江彬是两个典型的人物。武宗本就喜好武事,江彬谈兵于帝前,深得武宗宠爱,引诱正德帝微行、后又怂恿巡幸宣府、南巡,所到之处任意索取,使得沿途官员疲于接待,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扰害。许多大臣们都谏阻,但是引发龙颜大怒,许多官员被狠狠廷杖,梁储在此事中亦多次犯颜直谏,请回銮,皇帝置若罔闻,但并未加罪于他,因为朝中政局还得倚重梁储、杨廷和、蒋冕等大臣。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武宗喜好微行,曾经出西安门,彻夜不归。梁储等进谏,并没有被采纳。但是正德帝开始还会担心外廷知道这些事情,心存顾忌,后来便如脱缰的野马拉不回头。正德帝听从宠幸的游说幸南海子观猎。梁储与廷臣谏言,正德帝都不接纳。同年八月朔,微服从数十骑幸昌平。第二天梁储、蒋冕才发觉,追到沙河还是赶不上,只好上疏请回銮。九月正德帝幸宣府,然后在应州遇到贼寇,险些丧命。梁储等甚为忧惧,急催请回銮。但是上了十余章奏疏,正德帝仍然不为所动,岁除竟然还驻宣府。皇帝微服出行,盘游不息,若是有什么三长两短,国家大事无人定夺,况且建储之事也一直没有着落。一个皇帝成日游玩,不理政事。而当时政局是“群小窃权,浊乱朝政,人情惶惶” [18]面对这样的状况,梁储担心自己不能胜任首辅的职责,屡请杨廷和还朝。廷和还朝以后,梁储于是礼让而位居廷和之下,不计较官位之高低。十三年七月(1518年),正德帝听从江彬谗言,想遍游塞上。于是借口边关危紧,命令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硃寿统率六师前往,叫内阁草敕。但是阁臣们都不赞同。正德帝不死心,再召集百官在左顺门晓示旨意。梁储、毛纪泣谏,百官也哭谏,可正德帝就是要一意孤行。不久毛纪也称病不上朝。“储独廷争累日,帝竟不听。”[19] 后来正德帝又“以‘大将军寿’肃清边境,令加封‘镇国公’。”梁储、毛纪上疏道:“公虽贵,人臣耳。陛下承祖宗业,为天下君,奈何谬自贬损。既封国公,则将授以诰券,追封三代。祖宗在天之灵亦肯如陛下贬损否?况铁券必有免死之文,陛下寿福无疆,何甘自菲薄,蒙此不祥之辞。名既不正,言自不顺。臣等断不敢阿意苟从,取他日戮身亡家之祸也。”[20] 说得入情入理,可是正德帝置若罔闻。正德帝于是巡幸宣府、大同,直到延绥。梁储等上疏十余章,正德帝都置之不理。

  (五)宁王叛乱,内部分裂之时,随行武宗亲征,力阻武宗任意妄为,避免乱中再出错。朱宸濠是太祖朱元璋第17子宁王朱权的五世孙,封地在江西南昌。朱宸濠见武宗整日游嬉,朝政荒废,认为有机可趁,便图谋夺取皇位,密谋多年。朱宸濠先是通过向宦官刘瑾行贿,得以恢复王府护卫。刘瑾被诛后,护卫也随之取消。后宸濠请兵部尚书陆完帮助恢复护卫。宸濠在陆完、臧贤、钱宁的帮助下又恢复了王府护卫。复卫后,宸濠更加恣意行事,搜括百姓,强夺田室子女,养群盗。宸濠见武宗无子,希望通过其子入嗣来获得皇位,由此就不会遭受悖逆的罪名。后来其子入嗣的事情因太监张忠的离间而失败了。“朝野皆知其必反。诸权奸多得宸濠金钱,匿其事不以闻。”[21]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宸濠与都御史李士实、举人刘养正等加紧密谋,不轨事迹败露,遂决定叛乱,称奉太后密旨,令起兵入朝,集兵号称10万。面对宁王宸濠的造反,正德帝却想借此事显示天子威仪,顺便再到江南取乐,便下旨御驾亲征,托名“朱寿”,自封“威武大将军”,封幸臣朱泰为副将军,命阁臣草威武大将军敕。“大学士杨廷和、蒋冕皆引疾。”,正德帝便叫梁储草敕,梁储深知其真实意图,不肯奉命,还力劝皇帝取消亲征。“帝震怒,手剑立曰:‘不草敕,齿此剑。’储免冠解衣带,伏地涕泣曰:臣有罪,今日就死,他日陛下犹悯臣,若遂草敕,他日陛下觉而怒曰:‘储无礼,以臣名君。’臣罪不可赦。”[22]正德帝虽然大为恼火,却也知道梁储的忠诚之意,只好掷剑悻悻而去。如此逆龙鳞,确实是大大的不敬,可是面对武宗如此荒唐的行为,也只好冒死进言。敢于剑下冒死进言,确实需要大无畏的勇气,由此可见梁储刚正的性格。梁储虽然曾经是武宗的老师,可武宗的荒唐是众所周知,不会顾念往日的师长之情。

  宁王叛乱,正德帝御驾亲征,命梁储、蒋冕随行。其实武宗亲征乃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希望趁此机会可以出来游玩一番。半途得知叛贼已经被江西官军讨平的消息,梁储、蒋冕几次上疏请求圣驾回朝。但难得找到这么好的理由离开皇宫,正德皇帝才不肯罢休。于是又心生一计,“抵扬州,帝议南京行郊礼。”[23] 梁储、蒋冕知道如果在南京行郊礼,那么回銮之事又将遥遥无期了。于是“极陈不可,疏三上始得请。”[24]“帝留南京,遣许泰、硃晖及内臣张永、张忠搜捕江西余党,民不胜其扰。”[25]帝以宸濠械将至,问处置之宜。储等请如宣宗征高煦故事,罪人既得,即日班师。又因郊期改卜,四方灾异、边警,乞还乘舆。梁储连连上八九奏疏,可是武宗一点也没有班师回朝的意思。至秋,“行在有物若豕首堕帝前,色碧,又进御妇人室中,若悬人首状。”[26]搞得人心惶惶,梁储、蒋冕以危言谏,正德帝才有所触动。而群小却想引正德帝游江南各地。梁储、蒋冕甚为担心,深知此举劳民伤财,竭力谏阻,手捧奏疏含泪长跪行宫门外,足足一个下午,武宗才派人取入奏疏,并叫二人起来,二人叩头说:“未奉谕旨,不敢起也。”[27] 正德帝不得已,才答应不久便班师回朝。梁储、蒋冕才叩头出。回朝途中,地方官召集大批人马昼夜守候送迎,天寒地冻,许多人病倒。梁储知道后,急忙传令遣散。有人认为不妥,“梁储驳斥道:‘朝廷并没这般规定,扰民如此,岂非罪过。’”[28]宁王的叛乱虽然前后仅仅43天,就被提督南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擒获而失败。但是武宗却借故游玩,若不是梁储、蒋冕等进言规劝,武宗又将不务正业,荒废朝政。况且当时动乱四起,皇帝在外实在危险,建储之事又一直没有落实。万一遭遇不测,皇帝之位的争夺必将掀起腥风血雨。“武宗方且改号将军,贬名镇国,右挈江彬,左倚忠、永,张皇国门,有同儿戏,岂不危哉!”[29]

  (六)巧妙辅政,约束正德帝,减缓了朝政的危机。 正德十三年冬天,宗室秦王贿赂武宗的近侍江彬、钱宁、张忠等,请赐关中闲地作牧场。武宗不顾群臣反对,轻率允诺,并命令阁臣起草赐地文书。杨廷和与另一宰辅蒋冕称病不上朝,武宗非常生气,一再催促。梁储知道逃避拖延并非良策,便改变进谏方式,亲自起草敕文,巧妙地把太祖的有关禁令和秦王索地的心计和盘托出:“大学士杨公当草制,念曰,若草制恐贻后悔,不草又恐忤旨,遂引疾。……大学士蒋公亦引疾。公曰如皆引疾,孰与事君。上震怒,内臣督促草制。公承命草曰,制曰:‘昔太祖皇帝著今日此土不畀藩封,非吝也。念此土广且饶,藩封得之多畜士马,富饶而骄奸人,诱为不轨不利。宗社今王请祈恳笃,朕念亲亲其升地于王,王得地宜谨,毋收聚奸人,毋多畜士马,毋听狂人劝为不轨,震及边方,危我社稷。是时虽念全亲亲不可得也。王慎之,毋忽。’” [30]武宗看罢,吃惊地说:“原来后果会这么严重!”终于收回成命。若大臣们都引疾回避此事,武宗也不会甘自罢休的。梁储深知武宗轻率的性格,再利用曾为帝师的身份,巧妙劝谏,让武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此才不至于酿成大祸。

  (七)迎立新君。 武宗荒淫无嗣,孝宗亦无他皇子在者,皇太后命大臣议所当立者。杨廷和举《皇明祖训》,主张立兴献王长子(世宗),得到了阁臣梁储、蒋冕的赞同。但迎兴世子应由内阁一人与中贵勋戚偕礼官前往。杨廷和作为首辅须留在朝中主持大局,杨廷和内心想留下蒋冕帮忙处理朝中政务而让梁储去迎接新君,却担心梁储因年老不愿意前去,于是假装担心梁储年迈的身体状况,阻止其前往。而梁储说:“事孰有大于此者,敢以惫辞!”[31]遂与定国公徐光祚等迎世子安陆邸,此君便是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余年,前二十余年还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嘉靖朝通过君臣的努力,一举扭转了正德朝的混乱政局,终于使朝政又得以重新稳定。

  三、梁储之失

  第一,梁储之失,失在疏于约束子侄,治家不严。梁储辅佐武宗治国有方,但在治家方面,则不免失之宽纵。正德年间,他的儿子梁次摅(锦衣百户)与南海县富豪杨端争田产,杨殴死田主四名长工,次摅竟带领本部军伍杀掉杨家及近邻二百多人。事发后,仅判充军边疆。时人给事中田赋称: “没储赀, 可减天下财赋之半。”[32]然《广东通志》却说“所居萧然,不事家产以遗子孙。”[33]这两种说法有出入。其实说梁储有天下之半的财富显然不可能,而梁储的儿子梁次摅夺人田地百顷也说明家道并非清贫,属于誉美之词。《武宗实录》记载了此事:“南海民谭观海者, 坐法诛。家有田百顷。为富人杨端等侵占。观海子振遂以献大学士梁储子锦衣百户次摅、故罢职尚书戴缙子仲朋及豪民欧阳元、李润成为业, 并献杨端等祖遗产。次摅与仲朋益募郡徭, 悉佃种之。端不胜忿, 以家众与谭氏讧, 杀其干四人。自是杨、谭相仇, 攻无已。而他受献者谋尽杀诸杨, 以快其忿, 且绝后患, 请于次摅。摅时已升迁本省都司, 许之。于是率诸佃徭,夜属刃纵火攻杨氏, 悉杀之, 并杀其邻居异姓男女二百余人, 焚其室庐, 掳其财富。”[34]由此可知这是官僚地主争夺田产的争斗, 由于凶案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 明廷不得不命给事中、刑部郎中张文麟, 会同抚按勘查审理。三法司会审中欧阳元与李润等都说计划出于次摅,而次摅也承认了。负责此案的官员上疏说此案难以常例处之,请皇上裁决次摅、仲朋的处置。明知次摅和仲朋是主谋, “法当极典”, 但却断为从犯, 只判次摅“发边卫立功, 五年还职”, 仲朋“发南宁府编管”;判欧阳元、李润成“凌迟斩罪”;判林润等20 名“谋叛, 当籍没其家”。次摅虽未亲自行凶,但实则谋主,然论罪有差。舆论认为曲法庇之。武宗实录中说到:“是狱也, ……而次摅辈竟免于死, 盖当时守土之臣及执法之官, 怵于权势, 无有为冤民力争者, 可慨也已”[35] 对于梁次摅结党营私,枉法的性格,梁储有疏于管教之责。次摅率众械斗竟然免于死罪,梁储也有姑息庇护之责,梁储纵子杀人难辞其咎。

  第二,梁储之失在于未能坚持与宦官专权抗争,致使明代宦官专权由刘瑾开始,日后越演越烈。在面对宦官势力的压迫,有人正色立朝,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与宦官势力抗争;有人弃官而去,独善其身;而有人则成为阉党,投靠恶势力,残害同仁。面对宦官专权、阉党勾结,梁储虽然选择的不是与之同流合污,可是也未能与阉党进行坚决的斗争,未能巧妙周旋,铲除宦官中的恶势力。刘瑾一直别有用心地把持朝政,“瑾每奏事,必侦帝为戏弄时。帝厌之。亟麾去曰:‘吾用若何事,乃溷我!’自此遂专决,不复白。”[36],刘瑾甚至还在家批阅奏章,“每批答章奏,皆持归私第,与妹婿礼部司务孙聪、华亭大猾张文冕相参决,辞率鄙冗,焦芳为润色之,东阳頫首而已。” [37] 以致出现“司礼之权居内阁上”[38]的局面。刘瑾下狱时,负责审讯的刑部尚书噤若寒蝉,刘瑾更是狂妄不已。“瑾大声曰:‘满朝公卿,皆出我门,谁敢问我者!’皆稍稍却。”[39]由此可见朝中官员对刘瑾的畏惧,梁储也不例外。后来虽然刘瑾已经被诛灭,但正德朝的政局已经被搞得乌烟瘴气,而且“政权仍在内。魏彬、马永成等擅执朝政。”[40]刘瑾虽死,却还有很多有如刘瑾的后起之辈——张永、谷大用、魏彬、张忠。他们搜刮钱财、打击异己、迫害忠良,张忠更为厉害。张忠受臧贤、钱宁等的贿赂,帮助宁王朱宸濠叛乱,还怂恿正德帝亲征,又出策压下王守仁的捷报,希望满足正德帝参与战事的武瘾。正德帝在扬州的时候,张忠又到处作恶“尝夜半燃炬通衢,遍入寡妇、处女家,掠以出,号哭震远近,许以金赎,贫者多自经。”[41]而梁储、蒋冕随从正德帝亲征也未能阻止他们的恶行。宦官操纵权柄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嘉靖初年。嘉靖帝深知正德时期的宦侍之祸,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的辅助下革除武宗弊政。明代宦官专权的局面曾一度有所改变,不过,终明一代,宦官专权的状况却是从未能根治。

  [1] 朱万章:《岭南书家 各呈风流》,《书画艺术》, 2004年第06期

  [2] 许云、李龙潜:《南海夺田案史实辨正》, 《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3] 罗天尺著:《五山志林》, 顺德县志办公室印, 1986

  [4] 郭棐撰:《粤大记》,卷16,《梁储传》,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8

  [5] 张廷玉等撰:《明史》,卷190,《梁储传》, 中华书局, 1974

  [6]《四库总目提要》,集部类,《郁洲遗稿提要》

  [7] 朱万章:《岭南书家 各呈风流》,《书画艺术》, 2004年第06期

  [8] 朱万章:《岭南书家 各呈风流》,《书画艺术》, 2004年第06期

  [9]《四库总目提要》,集部类,《郁洲遗稿提要》

  [10] 郭棐撰:《粤大记》,卷16,《梁储传》,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8

  [11] 黄佐撰:《广东通志》下册, 卷62,《 梁储传》, 广东地市史志办公室印, 1997.12

  [12] 张廷玉等撰:《明史》, 卷198,《彭泽传》, 中华书局, 1974

  [13] 张廷玉等撰:《明史》, 卷198,《彭泽传》, 中华书局, 1974

  [14] 张廷玉等撰:《明史》, 卷198,《彭泽传》, 中华书局, 1974

  [15] 张廷玉等撰:《明史》, 卷198,《彭泽传》, 中华书局 ,1974

  [16] 梁储著:《郁洲遗稿》,卷2,《请停工疏》

  [17] 郭棐撰:《粤大记》(上), 卷16,《梁储传》,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8

  [18] 张廷玉等撰:《明史》, 卷190, 《梁储传》,中华书局 1974

  [19] 张廷玉等撰:《明史》, 卷190, 《梁储传》,中华书局 1974

  [20] 张廷玉等撰:《明史》, 卷190, 《梁储传》,中华书局 1974

  [21] 张廷玉等撰:《明史》,卷117, 《宁王权》, 中华书局 1974

  [22] 梁储著:《郁洲遗稿》卷1 《霍公保蹈撰传二》

  [23] 张廷玉等撰:《明史》, 卷190,《梁储传》, 中华书局,1974

  [24] 张廷玉等撰:《明史》, 卷190,《梁储传》, 中华书局,1974

  [25] 张廷玉等撰:《明史》, 卷117,《宁王权》, 中华书局,1974

  [26] 张廷玉等撰:《明史》, 卷190,《梁储传》, 中华书局,1974

  [27] 张廷玉等撰:《明史》, 卷190,《梁储传》, 中华书局,1974

  [28] 顺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顺德县志》,第30编, 中华书局, 1996.12

  [29] 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47,《宸濠之叛》, 中华书局, 1977

  [30] 梁储著:《郁洲遗稿》,卷2,《牧马地诏稿》

  [31] 张廷玉等撰:《明史》, 卷190,《梁储传》,中华书局,1974

  [32] 郭棐撰:《粤大记》(上), 卷16,《梁储传》,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8

  [33] 黄佐撰:《广东通志》下册, 卷62,《梁储传》, 广东地市史志办公室印, 1997.12

  [34] 中央研究院(台北)编:《武宗实录》,卷106,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 1962

  [35] 中央研究院(台北)编:《武宗实录》,卷106,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 1962

  [36] 张廷玉等撰:《明史》, 卷304,《刘瑾传》, 中华书局,1974

  [37] 张廷玉等撰:《明史》, 卷304,《刘瑾传》, 中华书局,1974

  [38] 张廷玉等撰:《明史》, 卷306,《阉党》, 中华书局,1974

  [39] 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43,《刘瑾用事》,中华书局, 1977

  [40] 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43,《刘瑾用事》,中华书局, 1977

  [41] 张廷玉等撰:《明史》, 卷304,《张忠传》,中华书局, 1974

欽定四庫全書

  集部六

  鬱洲遺藳

  别集類五

  明

  提要

  臣等謹案鬱洲遺藳八巻明梁儲撰儲字叔厚號厚齋晩號鬱洲廣東順徳人成化戊戌進士官至華葢殿大學士諡文康事迹具明史本傳是集為其子次挹所編初名鬱洲集香山黄佐為之序後其孫孜官中書舍人從内閣録其奏疏彚入前藳而并刻之釐為十巻名曰鬱洲遺藁即此本也儲厯事三朝當武宗末造盤游無度羣小弄權正杌隉不寧之時乃能與楊廷和等協心輔政齗齗焉屢以口舌相爭集中所載奏疏如武宗自封鎮國公則上疏力阻許給秦王闗中閒田為牧地則於草勑時為危言以動聽事遂得寢又請回鑾疏至八九上無非惓惓忠愛之忱雖辭乏華腴而義存規諫亦可見其大節之無愧矣黄佐嘗稱其生平著作多不存藁故集中詩文寥寥無幾體格亦不甚髙葢非其注意之所在云

  乾隆四十三年六月恭校上

  總纂官 (臣)紀昀 (臣)陸錫熊 (臣)孫士毅

  總校官 (臣)陸費墀

  ●欽定四庫全書

  鬱洲遺稿卷一

  (明)梁儲 撰

  ○奏疏

  乞致仕疏

  臣梁儲謹奏為自劾不職乞恩休致事臣才微徳薄素多疾病今年踰六十病日益増而久叨重位瘝曠無補其為可去無可疑者顧舊歲二三月及十一月間曽三次自劾求退俱未蒙聖恩俞允今歲正月間又同大學士楊廷和等以災異之故具疏乞休亦未蒙俞允之旨臣伏自惟念尤有不勝其惶懼者請更以臣宜去之義重為皇上陳之臣聞君父之恩無窮而大臣之分有限為大臣者若昧其止足之戒冥行而不自顧則折足覆餗之凶咎隨之矣況今内閣三臣之中惟臣年最老病最多才最短輔導最無狀欲求因災異策免以警戒于有位宜無有先於臣者皇上縱存念舊物未遽捐棄然其如臣之私願未遂何哉如天下之公論未協何哉臣之此情實尤懇切伏望皇上特垂睿察即日容臣以禮致仕别選賢能以充任使庶幾盡脩徳弭災之實以回天意而臣於林下亦得以終被無疆之澤矣臣無任待罪祈恩激切懇請之至為此具本親齎謹具奏聞伏候勅旨正徳九年二月初四日奉聖旨卿職司宻勿勞勩著稱正方倚任才識老成豈可引年輙求休致所辭不允吏部知道

  問安疏

  臣梁儲等謹題二十九日早司禮監太監蕭敬等節該傳奉聖旨朕躬偶爾違和暫免朝參數日臣等聞命下情不勝瞻戀伏望聖明慎起居節飲食頥養天和茂膺洪福以慰臣民之望謹具題問安正徳十年四月三十日

  請停工疏

  臣梁儲等謹題前日欽蒙發下工部一本為修理殿宇添盖房屋等事大意以為見今營建乾清坤寧二宫工程浩大財力匱乏將内官監所奏修理太素殿及天鵞房船塢等項房屋工程停止臣等已擬旨進呈未蒙批出中心惶惑不知所為竊惟陛下宫寢未建中外臣工日夕不安工部職掌工作已經會計查處派徵差官分投前去各處採取大木燒造磚瓦但値民窮財盡之時猝難辦集非惟工部以為憂臣等皆切憂之恨無方略以佐經費今大工方興若將前項不急之工一併整理則合用錢糧將何取給取之官則官無蓄積取之民則民已困敝況此役一興大工未免為其妨誤夫以可緩之役而妨當急之務深為未便該部計無所出利害切身事勢窘廹言非得已伏乞聖明乾斷速賜批行將前項殿宇房屋工程暫且停止待後大工就緒民力稍舒之日該衙門另行具奏定奪臣等不勝懇悃之至謹題請旨正徳十年閏四月日

  勸止臨幸疏

  臣梁儲等謹題日者竊聞聖駕自西安門出外經宿而回不知臨幸何所臣等初聞未敢遽信既而道路相傳衆口藉藉使臣等心志憂惶神魂飛越輾轉思惟莫知所處竊惟天子出入必偹法駕必傳警蹕衛士環列百官扈從所以嚴至尊之分而防意外之虞也且如南郊大祀不過一宿虎賁之旅鷹揚之將周旋左右而直廬拱衛官軍萬餘警柝之聲夜以達旦至於皇城各門又令勛戚重臣守把祖宗之法至為詳偹今聖駕之出不知環衞者何人居守者何官文武羣臣茫不與聞若徒無故輕身而出率意而徃擾擾塵埃中萬一車馬驚蹷之虞奸盜竊發之變出於意料之所不及未知何以偹之雖然天神協相决無是事而臣等私憂過計實切寒心夫千金之子尚不肯垂堂而坐陛下一身乃宗廟社稷之主縱不為身惜獨不為宗廟社稷計乎仰惟聖性髙明天資英邁洞燭天下之事機已非一日必不輕易舉動竊恐左右羣小貢諛希寵之徒倡引事端蠱惑聰明陛下偶未深思而遽從之上累聖徳下駭人心凡此導引之人其罪殆不容誅但事在秘宻非臣所知不敢妄有指議伏望陛下念祖宗付託之重體臣民瞻戴之情自今以後端拱穆清以保威重節宣勞逸以頥天和嚴内外出入之防正堂陛尊卑之分戒非時之宴逰屏無益之玩好仍乞查究導引出外之人置之於法以彰剛斷之徳以解臣民之疑宗社幸甚天下幸甚臣等偹員輔導平時既不能調護聖躬弼亮治理兹有所聞若復忌避不言則欺君負國之罪死不足贖儻以為所聞不的干冒天威眀示黜罰不敢辭避臣等不勝忠愛懇悃惶愳廹切之至謹具題知正徳十年六月十六日

  議邉務疏

  臣梁儲等謹題為邉務事近因陜西地方節報邊宼聲息特命大監張忠監督軍務帯領參將宋贇湛臣部下官軍三千員名從北路去都督張洪掛印充縂兵官帯領京營官軍五百員名遼東官軍三千員名從南路去都御吏陳天祥提督軍務各調度陜西將官殺賊臣等仰見皇上憫念闗陜軍民重被荼毒故欲大彰天討以靖地方古帝王安夏攘夷伐罪救民之心不是過也竊惟陜西自去冬北敵入套今年由夏徂秋不次入境宼剠各該總制鎮廵等官不能設策防禦致今八月以來擁衆深入腹裏平涼鳯翔地方又侵犯延綏米脂綏徳等處大肆擄剠我軍曽無斬獲之功上廑聖慮逺勞王師固非得已但敵人故智入套則西寇闗陜過河則東窺宣大今在套已及一年入掠不止一次飽其所欲滿載而歸腹裏地方孳畜已空無可復掠此後水冷草枯似難再入冬深凍堅必將蹈氷過河為大同宣府偏頭闗等處之患及照陜西守臣初未嘗請兵該部原擬設主將一員帯領京營官軍五百員名限十日内起程星馳前去調度征勦本欲救陜西目前之急已蒙聖明俞允深合事宜今張洪受命月餘機會已過若復統領重兵紆回數千里以至陜西冬令已深河氷已合腹裏恐無可尋之賊徒勞士馬徒費芻糧何益於事至於亦卜刺餘宼逼近洮岷則又逃難殘兵守臣自足當之且陜西邉徼之賊四肢之疾也宣大門庭之宼腹心之疾也況近日朶顔夷人屢犯我邉與小王子結親其奸黠未可窺測臣等私憂過慮不在陜西而在宣大竊謂宣府及遼東官軍正宜養威蓄銳以防意外之虞以剿門庭之宼今乃逺調西陲為後時之舉徼難成之功恐非至計倘或宣府以東烽火有警士馬單弱又將征調何地之兵以應之乎伏望聖明乾斷合無令張忠張洪俱從宣府大同前去一面差人馳徃延綏探訪如果敵兵尚在陜西地方搶掠鎮廵官飛報速即前進督同各鎮將官會兵征剿若潛伏套内勢將過河前項軍馬且在宣大駐劄休息聽調待其過河各官應否改命提督宣大山西或敵衆北遁歸巢相應班師俱聽兵部議奏定奪惟復照依兵部原擬先令張洪帯領京營官軍五百從山西石州地方過河張忠亦先帯令奏討團營官軍五百員名與陳天祥俱徃赴延綏相機行事其遼東并宋贇等部下官軍俱暫在宣府操候本處有警可以調用若陜西果有緊急聲息方纔催調前去庶免徒勞人馬亦不虚費供給況陜西延寧二鎮兵馬俱素稱勇銳而大同逰竒等兵又見在彼處得人調度足可成功何至逺勞遼東之兵以示弱於敵人乎臣等又思得宣大二鎮及山西偏頭闗等處節被敵人宼擾地方凋殘士馬疲敝而宣府軍威屢挫失事最多比之他鎮尤為狼狽切近京師與宻雲古北口一帯唇齒相連尤宜保護伏願皇上申敕三鎮守臣及時修飭牆塹操練軍馬禁剥削之弊以養兵力時糧賞之頒以作士氣一應防邉禦敵事宜預為區處賊來有以待之使地方不至重貽患害以貽九重北顧之憂臣等偹員輔導知而不言是為欺君畧陳所見如此伏惟聖明裁擇謹題請旨正徳十年十月初九日

  請明敕遣中官疏

  臣梁儲等謹題為傳奉事該兵部掲帖開稱正徳十年十一月十三日該司禮監太監温祥傳奉聖旨司設監太監劉允着他前去四川等處公幹寫勅與他該衙門知道欽此欽遵傳奉到部合具掲帖赴翰林院請寫勅書等因照得内外官員欽奉勅内必湏偹開所行事務今太監劉允前去四川未知幹理何事該部掲帖内不見開載臣等無憑撰寫仰惟聖明在上事遵成法兹欲勅遣近臣於數千里之外公幹必是事情重大伏乞明諭臣等知之庶使所撰勅文有所憑據謹題請旨正徳十年十一月十七日

  修書籍疏

  臣梁儲等謹題為修理書籍事照得内閣并東閣所藏書籍年歲既久殘缺頗多必湏專委官員用心管理方可次第修補今推得見在誥勅房辦事中書舍人胡頥序班劉偉俱堪委用合無令胡頥仍舊職劉偉改典籍與同原管主事李繼先專一管理前項書籍臣等仍督令逐一查對要見某書原數若干見在完全者若干殘缺應修補者若干待查明之日再行奏請裁處縁係修理書籍事理未敢擅便謹題請旨正徳十年十一月日次日奉聖旨是吏部知道

  留逺人疏

  臣梁儲等謹題暫留逺人教習以便審譯事據提督四夷舘太常寺卿沈冬魁等呈該回回館教習主簿王祥等呈竊照本館專一譯寫回回字凡遇海中諸國如占城暹羅等處進貢来文亦附本館帯譯但各國土語土字與囬囬不同審譯之際全憑通事講說及至降勅回賜等項俱用回回字今次有暹羅國王差人來京進貢金葉表文無人識認節次審譯不便及查得近年八百大甸等處夷字失傳該内閣具題暫留差來頭目藍者哥在館教習成效合無比照藍者哥事例於暹羅國來夷人内選留一二名在館并選各館官下世業子弟數名送館令其教習待有成之日將本夷照例送回本王等因實為便益據此臣等看得習譯夷字以通朝貢係是重事今暹羅夷字委的缺人教習相應處置合無著禮部行令大通事并主簿王祥等將本國差來通曉夷字人再加審譯暫留一二在館教習待教有成效奏請照例送回庶日後審譯不致差誤縁係暫留逺人教習事理未敢擅便謹題請旨

  請重大祀疏

  臣梁儲等謹題為大祀事照得本年正月十三日皇上大祀天地於南郊初十日百官聽受誓戒十二日聖駕晨出至壇視具省牲乃御齋宫百官叩頭至晩分獻并執事等項官生人等各於西天門外候開進入是夜子時上恭詣大祀殿行禮禮畢還齋宫百官先回於承天門候駕隨至奉天殿慶成稱賀此祖宗舊制朝廷至重至大之禮盖人君至尊無對所當敬畏者惟天地此而不用其誠何所復用其誠仰惟皇上嗣極以來祗畏天顯率由舊章故未嘗有所違越一念之誠自能上通於天羣臣將順之不暇夫復何言但比歲駕出鑾回或至暮夜竊恐爼豆陳設不能蠲潔禮樂儀容不能整偹無以稱聖明敬天之意且扈從供事數十萬人若至暮夜則警蹕不嚴兵衛不肅百官失趨蹡之容班行無等級之分甲馬或交馳於輦道羣衆或喧呼於御街非所以壯臣民之觀瞻而啓四夷之尊戴也況塵埃昏暗之中慮有不測禁門出入之際尤難闗防雖聖徳格天百神訶護萬無他虞而臣子之私憂過計不能不拳拳於此也伏願皇上深思大祀之重慎惜至聖之體駕出廻鑾悉遵故事俱在清晨使禮官得以周旋百僚得展誠敬則天地歆鑒臣民懽恱和氣致祥實宗社萬萬年無疆之休也臣等偹員輔導不忍緘黙謹具題知伏惟聖明留意正徳十一年正月初八日

  請定大本疏

  臣梁儲等謹題為定大本以繋人心事仰惟陛下嗣登大寳十有二年敬天法祖愛民任賢謹兵戎之練以制邊陲奮威刑之施以懲奸宄如正徳五年以前賊臣擅權毒流天下陛下一變色而大奸伏誅矣正徳八年以前羣盜稱亂逺近騷然陛下一指示而地方底寧矣今萬姓仰徳四夷向風臣等承望清光之不暇夫復何言顧事有至大至急中外臣民同懐隱憂而不能一日釋然者不敢不昧死言之陛下儲嗣未建宫坊尚虚比年以來兩京大小羣臣屢以為請雖蒙涵納未見施行臣等偹員輔導獨未敢言及者盖以祖宗功徳深厚慶祉延綿陛下以鼎盛之年綏方至之福螽斯麟趾之兆行將見之未足為晩荏苒因循又復數歲而椒寢之慶未徵甲觀之祥未著臣民憂惶日甚一日臣等若復忌避不言則是負君悮國罪不容誅矣竊惟自古帝王既纘大業即建儲貳上以承乎宗廟社稷而下以繋屬天下之心絶覬覦之念塞禍亂之源實在乎此其或儲嗣未育則必求同姓親賢以為之輔詩曰宗子維城故儲貳者天下之根本而同姓者朝廷之屏翰也今大夫士庶叨一命之榮席百金之産如未有嗣必圖所以繼其後陛下富有四海之廣貴膺萬乘之尊而左右無屬籍之親京師無藩屏之託比者妖言不軌之徒徃徃藉以為詞雖旋即事露伏法而意外之虞不可不慮此臣等之心所以食不下咽而寢不貼席也然此事重大秘密臣下固當言之若夫慎而行之則在君上非人臣所敢與聞伏願陛下斷自聖衷祗循成憲逺念前朝已行之故事近採兩京臣下之進言宜早擇宗藩近屬之賢者二三人召至京師置諸左右使之供問安視膳之禮代奉先晨謁之勞簡謹厚之人與之居命儒宿之臣以導之學使萬方臣庶知朝廷有屬籍之親有藩維之重憂疑之心自此而釋覬覦之姦無自而萌且聖徳格天多男有頌必當不逺待皇子誕育主鬯有人然後優其禮遇使各歸藩邸事體無嫌理義俱順如此則天地豫恱百神歆饗宗廟社稷並受其福况百官兆民有不歡呼蹈舞於光天化日之下者乎陛下所以延萬年統緒之傳而迓四海平康之治者莫急於此矣臣等一念忠悃發自肺肝觸犯雷霆罪當萬死伏惟聖明留神詳察正徳十一年三月日

  請罷遣中官疏

  臣梁儲等謹題為傳奉事先該兵部手本開稱司禮監太監溫祥傳奉聖旨司設監太監劉允着他前去四川等處公幹寫勅與他該衙門知道欽此欽遵臣等看得内外官員欽奉勅内必湏偹開所行事務今太監劉允前去四川未知幹理何事不見開載無憑撰寫已經具題未蒙明示近該禮部手本開稱司禮監太監秦文傳奉聖旨司設監太監劉允着照永樂宣徳年差鄧成侯顯等事例去烏思藏地方齎送畨供等物寫勅與他該衙門知道欽此欽遵傳奉到部開具手本赴翰林院請寫勅書等因續於户部覆本内看得太監劉允奏要帯太監等官劉宗等八員錦衣等衛官舍指揮同知韋禄等一百三十三員名應付廪給口糧馬匹車輛馬快船隻該用過番物件欲令四川鎮廵三司聽其便宜措置及選差驍勇官二員量帯官軍計程支偹糧料直抵彼處徃回虎送又稱撫犒各夷湏用食茶金帛絹布等物無從措辦乞將長蘆運司見鹽一萬引兩淮運司見在正課塩六萬引給與變賣應用等事情乞賜勅内開載等因荷蒙俞允臣等愚昧心有未安不敢不言竊惟西畨本夷狄之教邪妄不經古先聖王之世未聞有此顧其說流入中國浸淫已乆未能遽革永樂宣德年間雖嘗有遣使之舉我祖宗之意以天下初定特藉之以開導愚迷鎮服戎狄非真信其教而崇奉之也承平之後累朝列聖止是因其年例遣人朝貢厚加賞賚答其勤劬未嘗輕辱命使逺涉夷境陛下今遣近侍内臣前去齎送畨供朝野聞之相顧駭愕以為堯舜在上不應有此輕舉而太監劉允奏討塩引數萬動撥馬快船至於百隻又欲聽其便宜處置錢物若撥官軍虎送等項於法例俱不相應盖開中塩引本為供邉今外患未寧三邉糧草缺乏帑藏空虚緩急接濟惟此一策且各運司該年塩課俱開中盡絶若許其帯塩不過收買私塩發賣射利乗機夾帯之弊不知幾何塩法為之大壞邉方何以仰給況京儲歲運與營建大木併在裏河議者猶恐不能疏通若又添此等塩船徃來其間挾勢騷擾不止地方受害而粮運大木二事被阻滯妨碍又照四川地方大盜初息民困未蘇所奏便宜措置錢物在官已無積蓄未免科派軍民民窮盜起將來事變殆不可測且自天全招討司出境涉歴數萬里之程動經歲年方得到烏思藏地方今帯去官軍人役數多沿途俱是化外非有驛傳供給人馬芻糧俱要馱載而行所費鉅萬難以逆料途間倘有不給不知何以為處又聞番地多與黄毛邊裔相隣時出剽掠為患使臣所至萬一被其突出有所傷害虧中國之體納外夷之侮此事理所有不可不慮夫以無益之事而妨至要之事且貽意外之虞舉朝皆知其不可此臣等不能已於言也縁劉允受命逺出畨境利害切身亦非得已臣等深見事勢之難前項勅書委實不敢撰寫伏望皇上慎重國體憫恤人窮收回成命不必差官番貢等物止照節年事例就令彼處朝貢使臣齎回則禮意不失事體無碍物議不興外患不作而聖徳益光治功無累矣臣等偹員輔導此等事情心知不可若隠黙不言他日陛下追悔前事之失責臣等不能匡正其罪莫逃謹昧死言之伏惟留神省覽臣民幸甚天下幸甚臣等不勝待罪俟命之至謹題請旨正徳十一年三月日

  災異求免疏

  臣梁儲等謹奏為不職妨賢致生災異乞賜罷黜以答天譴事臣等章句腐儒才非經濟誤蒙皇上簡入内閣與聞幾政今官躋一品位列三孤文臣恩遇殆罕倫比臣等其敢不勉圖報稱顧嘗切自思之以學術則不足以代王言以謀猷則不足以裨國論徒冒輔導之名全無啓沃之效況國家之大本未立中外之疵政尤多有司之征歛益緐生民之困苦已極凡若此類未易枚舉臣等雖知之而不能言或言之而不盡跡其不職之罪決當罷黜無疑矣又況冬無瑞雪春有風霾小雨初零隨即晴霽祈請雖切甘霖未降今二麥已枯五榖未種災害疊見邉報屢至若使雨再愆期年更荒歉則將來可憂之禍殆有不可勝言者伏望皇上深思天戒裁以大義即將臣等削去官職罷歸田里别選天下才賢入閣辦事庶幾猶有回天之望天下之事必將尚有可為者若復顧惜優容不令臣等亟去直待事變已極然後改圖用賢則不惟無益於事而臣等之獲罪於公論益又深矣臣等迫切陳詞實由衷曲聖明在上必祈垂察而曲成之盖臣等一退之後既可少逭乎罪愆而羣賢彚進之初必有以大毗乎新政是不惟臣等之幸而亦天下之大幸也臣等下情無任激切屏營祈望之至為此具本親齎謹具奏聞伏候勑旨正徳十一年四月初八日具官云云初九日奉聖旨上天示戒正宜交修卿等職居輔導調元贊化以裨至治豈可自引求退所辭不允着安心辦事該衙門知道欽此

  請補缺官疏

  臣梁儲等謹題為缺官事照得詹事府翰林院左右春坊司經局等衙門各有額設官員俱以文字講讀考試等事為職業累朝以來或以詹事少詹事庶子諭徳等官兼翰林院官或以學士侍讀學士等官兼春坊官近年各該官員多有陞任及事故等項去訖見今詹事止有尚書蔣冕掌管印信翰林院堂上止有侍讀學士顧清一人春坊司經局止有左右中允劉龍李廷相二人各掌管印信況今年順天應天二府鄉試及明年禮部會試又例該用學士庶子等官充考試官誠恐差用不敷合無着吏部查照先年事例將前項衙門量擬應補員數并開具年深官員職名上請陞用以便差遣縁係缺官事理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正徳十一年四月日

  議邉務疏

  臣梁儲等謹題為邉務事近日北敵糾衆深入白羊口等地方搶掠今青邉等口又報大勢敵兵入境皇上大彰天討已命太監張忠監督軍務都督劉暉掛印充總兵官侍郎丁鳯提督軍務都督桂勇都指揮賈鑑充左右參將各統領京營遼東官軍調度各鎮守臣征勦天威所臨敵兵聞風震懾若不逺遁必然駢首就戮獻俘奏凱刻日可期但兵事甚重難以逆料地方安危在此一舉臣等任忝股肱一得之愚不敢緘黙謹條陳如左伏乞聖明省覽俯賜施行謹題請旨

  一師克在和宜令張忠丁鳯劉暉等務以朝廷付託為重凡軍中一應大小事務湏要同心協盧會議停當而行至於用兵機宜還用責成劉暉桂勇等聽其進止庶幾號令專一成功可必不可各狥已見互相執拗彼此乖違致誤事機

  一帝王之師貴在萬全無弊邊隅有警來則薄伐去則勿追況敵人在邉已久今草盛馬肥其鋒必銳而我軍趨之於數百里之外未免困乏宜令張忠養威持重凡出兵遇敵不可驟與之戰輕遏其鋒若見零散逰走之兵切勿輕易尋趂陣前佯敗之卒亦勿輕易追逐須要哨看的確審度事勢見可而進庶不墮其姦計倘或畏威逺遁地方不致受苦即係各官功績不必貪圖斬獲首級功次輕進逺追勞我師旅恐陷不測

  一紫荆闗等處兵部已奏行廵撫都御史臧鳯速來附近地方駐劄與分守將官同心協力操練人馬其所管達官達舍宜令支與口粮給領馬匹委官管領約束遇警即便發去與守闗官軍協力戰守仍行沿邉一帯分守守偹兵備防守等官各慎固邉闗剗削山崖挑穵賺坑嚴謹烽堠秣馬厲兵常如敵在目前一處有警即便傳塘走報隣境官軍互相應援不可自分彼此推托誤事

  一山西鎮廵官宜令嚴督偏頭寧武等關分守守備等官嚴加防禦恐敵不得利於東而窺我之西又蹈前年故轍以為山西腹裏之害

  一延綏兵馬素為敵人所憚近聞副總兵安國所領竒兵游擊將軍朱鑾所領土兵大同俱已調來恐數少不敷應援宜作急將游擊杭雄所領逰兵星夜調來三枝會合當有七千餘人隨敵向徃截殺勝於他處兵馬但此兵連年征調已極疲困宜令延綏巡撫官毎員名賞銀一二兩以作其氣且大同宣府地方比之他鎮不同仍宜令延綏總兵官王勛挑選戰鋒人馬三千員名前來清水營駐劄若聲息十分緊急即便統領過河策應若套内尚有餘黨即調寧夏陜西兩鎮逰兵分布按伏防守此皆先年已行故事

  一用兵以賞罰為先今軍中止是斬獲首級者方得給與銀牌數亦不多其論功行賞徃復覈勘動經歲年夫鋒刃之下與死為隣況常人之情見利則趨以速為貴邉軍終歲勤苦日不聊生欲作其勇敢之氣必須以重利激之合無令兵部於太僕寺馬價銀内再借支五萬兩作急差官齎送提督軍務官處分發宣府大同管糧郎中處收貯於内量支若干差委的當官領在軍前隨宜給賞有功官軍使之樂於用命事寧餘剰銀兩仍解送兵部轉發該寺交收

  一大同宣府偏頭闗等處土著軍民舍餘人等中間多有材力勇悍輕生善鬭之人若激之以利自能使之鼓舞用命勝於逺調客兵查得先年兵部題行宣大二鎮事例該本部議稱各邉土人有能奮勇設策斬獲敵首一顆隨即賞銀三十兩願陞者給與冠帯名為義勇永免本身差徭若能糾習鄉丁截殺敵衆斬首至五顆以上為首者加陞署所鎮撫奪獲被擄牛羊等項以四分充賞等因題奉孝宗皇帝聖旨是便鋪馬齎文與各該巡撫官着好生省諭鄉村軍民人等果有設謀奮勇斬獲敵級的照例重加陞賞欽此欽遵通行外但原擬事寧停止不為常例今敵勢猖獗比前尤甚合無令兵部查照前例通行宣府大同偏頭關等處三鎮掲示一應人等知會有功照例施行盖敵騎初入勢合而強官軍既不敢輕與争鋒及其分散搶掠軍馬猝難調集應援若此策一行人人踊躍庶幾隨地寓兵敵人知懼不敢恣肆正徳十一年月日

  議處代府疏

  臣梁儲等謹題近日該司禮監官傳諭聖意以代府切臨邉境天氣苦寒又將軍以下人等類多不法欲下廷臣議擇他處空閒府第遷代府居住臣等竊以為祖宗以來分封藩國規制已定不宜輕易遷改永樂初年雖有寧府自大寧遷江西遼府白廣寧遷湖廣之舉盖其時百姓殷富府庫充實公私用度徵發不難況分封未久宫眷不多所居宫室亦易營辦一應事體比之今日大不相同臣等查得代府宗派十餘年前所生子已五百七十餘人女已三百餘人歲増一歲今益衆多若要遷居他處其親王郡王宫眷子女必須盖造殿宇將軍中尉儀賓親戚人等亦須給與居址房屋大約言之雖得銀二三百萬餘兩尚恐不能濟事見今公私耗竭軍民困憊不知此銀從何出辦且如弘治年間夀王自四川保寧遷於湖廣當時宫眷亦多又只將見成宫室畧加修飾居住然費用已是不貲民心已多嗟怨况今營建乾清坤寧二宫大役方興百需未備若一旦又有此舉民力決不能堪非惟逼廹逃亡抑恐激成他變伏望皇上念國家大計利害不小特賜採納停止前議天下生靈不勝至幸又該太監張淮等勘得代府潞城和川二王府奉國將軍聰濯等違法事情刑部會多官覆奏臣等已謹擬一票封進以為如此處治已足示戒宗藩亦合在廷衆論之公尤望聖明詳察近該太監張淮等勘問過代府奉國等將軍聰濯等違法事情刑部會官議奏蒙發下臣等議擬隨已擬票并掲帖封進未能仰合聖意仍欲再下廷臣從重議處臣等看得勘官所叅多官所議惟聰濯聰灍二人罪過為甚義當處置遷徙次則聰洎聰溫等其罪輕重不同亦當量加罰治至如代王及潞城和川二王其過失只在不能鈐制宗室非有别項奸惡今若不憑勘官及多官勘議事理輙慮本府他日或有意外之虞一槩欲遷之他處如此處置自代王以下心必不服天下臣民亦必以為朝廷所處欠當各處王府聞之或有援引祖訓具疏來問在廷内外臣僚何人作此奸謀立此議論仍守闕索取奸臣不知朝廷何以應之此事干係不小是以臣等雖再蒙聖諭仍不敢别有所擬伏望聖明裁察將所擬前票早賜批出以釋羣疑不然竊慮欲除禍患反生禍患他日悔之噬臍莫及臣等雖萬死亦不足以贖誤國之罪矣臣等下情無任惶懼懇切之至

  請罷中官鹽引等疏

  臣梁儲等謹題為陳愚見以裨聖治事臣等竊見天下賦稅歲入有常而國用日増無有限制雖年榖豐登尚難支持一遇荒歉尤為可慮況今敵患未寧軍需糧草在在缺乏太倉毎歲解去各邉銀兩常不足以供一歲官軍之費所頼以接濟者惟有鹽課一事可以備飛芻走粟之用然徃日開中引鹽如正徳十年則開中正徳元年以前課額今數年以來各處運司該年正課俱以開中盡絶凡有奏請開中者未免預先支給鹽法因此大壊猝有邉警召募客商多不上納盖因公差人員奏討引目數多一時就要盡數支賣本等客商皆守支維艱日漸貧困以至如此夫以太倉有限銀兩既不足以給各邉軍馬之需而鹽課成法又日益廢壊無以接濟急用萬一復報有重大聲息勢須多用糧草不知朝廷將何以處之近該太監劉允差徃烏思藏齎送畨供等物奏討長蘆運司見鹽一萬引兩淮運司見鹽六萬引跟隨人役類多挾勢謀利或至各支一萬引乃夾帯至八九萬引以此載鹽船隻填滿河道南北官民商旅舟楫一切阻塞不容徃來其所用拽船人夫二三千名威勢逼迫役及婦人所過之處怨聲載道非惟有壊鹽法抑恐激成他變臣等實切憂之夫朝廷之所以遣允齎供以取佛徒者盖欲崇尚其教也然彼佛氏之教本以慈悲不殺憫念衆生為心今允等所過地方軍民供億乃至於顛仆道途死亡相繼就使佛尚有靈聞此苦事亦將蹙額不樂而不忍見矣如此而欲奉佛求福其可得乎又況烏思藏乃西畨化外之教其徒飲酒食肉不知戒律亦佛氏之所耻言者聖明在上正宜申嚴禁戒逺斥其人豈宜崇信供奉浪費國計以貽天下生民無窮之害也哉再照陜西延綏甘肅等處連年災傷米榖薄收人多饑饉加以去年敵騎便入搶掠又有回賊累次作耗瘡痍之民尚未甦息地方十分艱苦錢糧十分窘乏彼處官司計無所出見行奏乞賑濟方患無以應之今該司禮監傳奉聖旨差御馬監太監張玉前去彼處造辦應貢各様土宜物件其合用錢糧茶品等項欲令陜西鎮巡三司等官及甘肅地方官員計處交與張玉置辦凡百大小事情悉聽張玉便宜處治所在大小衙門母得違阻令臣等備以此意撰寫勅書臣等躊蹰惶懼未敢仰承聖意縁前項地方既值兵荒貧窘民不聊生前項措辦錢糧欲取之於官則庫藏匱乏欲取之於民則閭里空虚其太監以下人員至彼之日所費又復不貲為彼處官員者若欲撫恤軍民則恐以違詔致罪若欲奉行詔旨則恐嚴刑峻法之下民窮盜起别生意外之患此固為人臣子者皆宜為國深慮者也而況忝居内閣義同休戚如臣等者乎又況甘肅切近土魯畨諸界設若内地盜起彼必乗機入為邉患地方安危闗繋非小至於便宜處治惟統兵官員臨機濟務得以行之尋常公幹豈可援引為例伏望皇上俯垂天聽亟將劉允取回今後凡有奏討鹽引者一槩不與重念陜西歲荒民貧錢糧無處出辦仍將張玉停止不差前項勅書免令臣等撰擬地方生靈不勝幸甚臣等無任懇切顒望之至謹題請旨正徳十一年月日

  鬱洲遺稿巻一